找到相关内容40篇,用时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广化寺佛经流通处2006年6月书目

    0300 法华玄义释签▲(智者说湛然释) 32.00  0399 解深密经语体释(演培) 7.60  0400 心经唯识新悟精义(唐仲容) 3.00  0401 四分律藏★▲(寄费10元) ...

    广化寺佛经流通处

    |广化寺佛经流通处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6/07/1331515001.html
  • 法相唯识学复兴的回顾

    黄树因曾广搜藏文法相唯识典籍16种,又远赴印度搜集梵文佛典,准备翻译,不幸英年早逝。其胞兄黄忏华终身致力佛学研究,有《唯识学轮廓》等传世。曾游学于王恩洋所办龟山书院的唐仲容(1926—),数十年钻研...

    佛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52843066.html
  • 瑜伽行派概说(1)

    唐仲容居士(1920~)大力弘扬唯识学,亦称盛况。   瑜伽行派传入西藏后,受到重视。虽然没有像汉地法相唯识宗那样纯粹的宗派传承,但各宗派都有选择地大力弘传慈氏菩萨、无著菩萨、世亲菩萨、安慧菩萨、陈那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5047869.html
  • 《六门教授习定论》要义

    讲解,才能闻思通达,其间亦有随信行的成分;后者虽是相信人为主,但所信之人亦必善达法义,有一定修持,才能取信于人,故后者亦有随法行的部分。(引自唐仲容《解深密经。分别瑜伽品精释》)”  所以,判别随法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25748290.html
  • 从“上生结社”到“慈宗学会”

    邵垒居士在大学时期,就开始学习佛法,师从四川的唯识名家唐仲容、唐思鹏父子。他除了对唯识深有研究以外,还对原始佛教、部派佛教也很有研究。学佛有自己的见解,不落俗窠。在网络上认识了明夷法师之后,常常在一起...

    明夷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04249407.html
  • 持松法师年谱(2)

    唯识典籍16种,又远赴印度搜集梵文佛典,准备翻译,不幸英年早逝。其胞兄黄忏华终身致力佛学研究,有《唯识学轮廓》等传世。曾游学于王恩洋所办龟山书院的唐仲容,数十年钻研佛学孜孜不倦,后在四川省佛学院讲授法相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75450408.html
  • 兜率龟镜集续编(2)

    ,楼阁华严,蒙佛告知他往生之时日,二月初七日早起洗澡换衣,即在后山大石上,端坐含笑往生弥勒净土。(慈宗宝鉴)◎中国 邵智康居士   邵智康,法名慈能。生于1980年。2001年3月,于四川见到唐仲容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40352479.html
  • 王恩洋先生与禅宗

    王恩洋先生与禅宗  王赐川  王恩洋(1897—1964)先生,我国现代著名佛教学者。生平穷究唯识法相并旁及诸宗与儒、道等学。其弟子唐仲容先生将其著作结集,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,共10巨册,400余万字。另有《中国佛教与唯识学》一书,为朗宇法师主编,黄夏年先生策划,由宗教文化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。2004年,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《历朝学案补遗》,将其《孔子学案》、《孟子学案》、《...

    王赐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53955230.html
  • 《解深密经·如来成所作事品》之校译与研究

    』为中心》,台北:台湾大学哲研所硕士论文。   唐仲容1999 《解深密经讲义》,香港: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。   孙富支1994 《《转识论》中的识转变》,《狮子吼》第33卷,第4期。   徐典正...

    伍启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74559016.html
  • 从《楞伽经》看佛教的语言文字观

    )第100页—102页。不过,在此书中,索绪尔将声音称为“音响形象”,将意义称为“概念”。   [②]见《百法明门论》。   [③]参看唐仲容先生《关于佛教的认识论》,载《学佛指南——唐仲容居士...

    李恕豪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262593692.html
上一页1234下一页